要把“关键小事”当作民生大事来协商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年来,各级地方政协围绕民生问题的“关键小事”搭建协商议事平台,积极探索建立协商议事工作机制,比如浙江政协举办“民生协商论坛”和在全省推行“民生议事堂”、江苏政协在全省建立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、江西政协创建“赣事好商量”等品牌。这些围绕民生“关键小事”协商平台,延伸了民主协商的触角,推进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,推动了许多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问题、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,成为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,充分彰显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。
围绕“关键小事”协商,要聚焦“谁来协商、协商什么、在哪协商、怎么协商、协商结果如何运用”等关键问题,以选好题为“切入点”、协商好为“关键点”、求实效为“落脚点”,把“关键小事”当作民生大事来协商,把“民生工程”做成民心工程来履职,增进民生福祉、回应群众期盼。
找准“切入口”,选题着眼问题导向。民生无小事,但民生又是由无数“小事”组成,民生事项千头万绪,选题尤其重要。协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聚焦党政、百姓关心的要事、热点,聚焦公共性、公众性的“关键小事”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小题目、小切口、大内容:一是围绕党委政府正在实施的民生重大战略,找准重要民生的“关键小事”,及时跟进,建言献策,凝聚共识,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支持。二是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民生问题,把握好紧要的民生“关键小事”,为党委政府理顺关系、化解矛盾提供帮助。通过委员调研精心选择课题以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,通过发函、座谈、走访、媒体公告等多种方式,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以及从党委政府工作关注的民生领域“关键小事”中找,梳理协商议题,纳入年度协商工作计划,有序开展协商。
抓住“关键点”,协商着重凝聚共识。“关键小事”协商不同于政协协商。“关键小事”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,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,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商量来面对,注重广泛性、多样性,把协商好作为关键点,着重于在协商中凝聚共识、着力于解决问题。一是注重协商的广泛性。众人的事众人商量,不仅是委员参与协商,还应邀请各利益相关方参加,协商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建议。二是注重把“关键小事”的堵点、难点、痛点问题搞清楚,同时面对多元主体、多样诉求,协商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。三是注重协商方式多样化。灵活采取各种协商议事形式,运用对话、讨论、磋商、交流、听证等形式,实现协商各方的对接、互动和沟通,同时把大数据资源、移动互联网平台等运用到协商过程中,并通过它来表达民意,参与协商,体现协商效果。近年来,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出很多好的做法,比如浙江政协举办的民生协商论坛,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协商内容;邀请界别群众、专家学者报名参与;组织政府部门、政协委员、群众代表、专家学者面对面协商。参加协商人员来自各个方面,通过网络听取群众的意见,拓宽了协商宽度,邀请专家学者参加,拓宽了协商的深度,让相关部门面对面现场交流、互动,直接听取群众诉求,现场回应提出的问题,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,把事情说清、道理讲明,在协商中找到解决问题最佳办法,在协商中破解难题,在协商中凝聚共识,探寻最大公约数。
找准“落脚点”,着力解决问题。一方面,协商建言要有质量,立足于能解决问题。“关键小事”不同地区、不同时段、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,这就要求协商建言必须因地、因人、因时制宜,强化问题导向,要尊重不同群体和实际的客观差异,把握宏观制度要求与微观个体需要之间的平衡,在明确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,所提出的建议要有针对性、实效性、长久性,可操作性,立足于解决问题。另一方面,做好报送、反馈、督促、落实机制,确保协商的成效。采取多种方式把协商成果转化为党政决策的思路、推动为民办实事的举措。经过协商达成共识的议题,及时汇总整理形成协商意见建议报送党委政府,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。密切关注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情况,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情况、有关部门采纳落实情况及时向委员通报,注重协商过程和成果的反馈。同时通过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政协的履职实践,不断扩大协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。
(韩颖龙,作者单位:浙江省政协)